同济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可持续实践

案例概况
地点:上海市
时间:2003 年至今
类型:综合实践
面积:240 公顷
实践主体:大学
资金来源:大学,企业
主题:能源、水、建筑更新能源节约管理、智能信息集成、可持续
目标:教育
建设背景:世界可持续型大学建设

 

背景
       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提出绿色校园理念并实践绿色校园建设的大学之一,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正式提出创建“节约型校园”,2007 年开始作为我国绿色校园的示范,一直引领国内绿色校园建设。并把这一工作作为学校推进“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发展和谐的学习型校园”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从宣传教育、制度管理、科学研究、建筑节能等方面入手,坚持阶段性活动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 建立起了科技节能、管理节能和节约育人三位一体的节约型校园建设体系。


措施
       学校先后建立了一批示范性节能项目,如大礼堂、文远楼、游泳馆、综合楼、学生浴室、旭日楼、建筑设计研究院楼等,采用了太阳能智能集中供热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地源热泵、地送风、冰蓄冷、中庭通风等节能技术。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针对建筑节能、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可替代新材料、生物质能等领域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此外,节能项目的建设,也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机构和企业的加盟,西门子、拜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宝钢集团、新奥集团以及国内外著名的慈善机构等,先后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节约型校园的具体建设中来。
       同济大学正着力建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学。“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理念,基础和起点是“节约型校园”建设成就,但其真正内涵远远超越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固有涵盖,学校已编制《同济大学绿色校园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发展规划(2013—2020)》,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同济大学将把关注点放到价值观念引导方面,希望大学生多关注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问题。在本科生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学位学习,还预备开设可持续发展的硕士学位。
       同济大学进行了建筑、景观和空间的低碳节能技术的大量实践与创新:

       文远楼: 作为上海市市级保护建筑,对其外观要尽量保护。基于保护建筑的改造与生态节能技术相结合在我国尚无先例,文远楼的生态节能更新将开创此领域的先河。文远楼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低碳技术:①地源热泵 ②内保温系统 ③节能窗及LOW-E 玻璃、④太阳能发电、⑤雨水收集、⑥ LED 灯具、⑦屋顶花园、⑧冷辐射吊顶与多元通风。

       大礼堂: 在保护性修缮及节能改造中,基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原则,同时针对其建筑大空间的特征及使用条件和自然条件,探索实践了相应的被动式及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①自然通风技术、②空调新风预冷预热技术、③地面送风技术。大礼堂建筑节能改造后实现综合节能率超过65%。


       学生集体浴室: 学生浴室是学校用水、用电大户。同济大学除了采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外,还率先在全国高校推行“中水回用”技术——将浴室带有余温的洗浴废水,导入热交换池“温暖”自来水流过的铜制水管表面,管内净水温度可因此提高3 ~ 5℃,一年可节约燃油费10 多万元。洗浴废水从热交换池流出后,进入污水处理站,经过技术处理后,可用于校内绿化植物灌溉。现在校园灌水100% 来自于非自然水源,一年可节约10 万吨自来水。
       生态湿地: 学校在河道旁边建立了大片湿地,地面下铺设吸附性填料,上面加泥土,种上绿色植物。对污水进行过滤净化,作为景观河道的部分水源,从而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人工湿地也是学校科普与节能教育地之一。
       可持续教育:绿色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改善各种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让全校师生形成低碳意识、养成低碳行为。2009 年,同济大学开始推广碳足迹计算器和公布个人碳排放信息。学生可自己登陆碳足迹调查的网站,输入自己的各项耗能指标,如:学生寝室的电耗与水耗,系统会计算出其碳排放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源消费会造成多少的碳排放;并且公布个人碳排放信息,在学生间形成减少碳排放的群体压力,促使其行为方式的转变。


成果
       同济大学一直密切关注和追踪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理念与实践,在提出“节约型校园”理念后,不仅将这一理念植入校园新建、改建项目当中,还将相关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校园内先后建成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绿色节能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同济大学的绿色校园工程不仅在校园尺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得到是试验性实践,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推广,为城市的可持续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Copyright © 2014 同济大学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网站建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