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河老城区改造

案例概况

地点:江苏南京
时间:2002 年起
类型:宜居城市管理与服务
面积:49.11 平方千米
实践主体:河流水系
资金来源:政府、企业
主题:安居、水利、环保、文化、景观
目标:按照“建设与开发并重”的建设方针,把秦淮河建设成为一条“美丽的河、流动的河、繁华的河”,使其成为展示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山水城林特色,吸引国内外旅客的景观长廊。
建设背景:老城区综合整治改造

 

背景
       秦淮区作为南京老城三片历史城区之一,区内的历史城区范围北至建康路、东西分别至外秦淮河、南至应天大街,约467.8 公顷,占城南历史城区的67.9%。

       秦淮区内有文物保护单位50 处,其他文物古迹87 处,以及内秦淮河两岸十朝遗存区、长干里古居民区及越城遗址区两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以及古树名木都在保护范围内。


措施
       1、历史文化整合、彰显城市特色

       文化的有机融入使景观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规划从宏观文化定位和微观文化刻画两方面入手,全面塑造秦淮文化。
       1)巧妙结合城市总体特色、展现母亲河文化魅力。规划延续概念规划的设计思想,提出了将秦淮文化与金陵古都总体特色有机融合的大胆设想,结合河流两岸资源,赋予秦淮河“江、山、水、城、林”五大特色,思路清晰,主题明确,体现了外秦淮河作为南京母亲河的文化和风貌特征。
       2)关注景观细部元素、细致刻画城市文化内涵。规划设计从微观层面进行细致考虑,对滨水景观节点、景观元素进行整体设计,将文化自然融入景观细节中,游人可亲切感受和体验秦淮文化的风采。
       2、调整功能布局、优化城市空间
       1)引山纳水、整合滨水景观资源。将沿线重要风貌节点拓展为大型滨水公园节点,重点塑造滨水绿核,塑造亮点。
       2)用地调整、改善滨水景观环境。对现状用地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调整原有景观风貌不良的码头区和无序的居住用地,强化沿线滨水景观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改变,凝聚了多少环保人的心血和汗水,寄托了多少有识之士 的希望和感叹;秦淮水的变迁,展示了城市发展走生态之路的探索与经验。如今,人们漫步秦淮河畔仿佛与山作伴与水为友,对大自然美好的憧憬和身心愉悦的快感,缠绕在一起,如春风化雨沁润心田。

       3、经营城市理念、确保持续发展
       规划在考虑滨水景观文化建设的同时,确立了经营城市理念。一方面,通过滨水旅游开发、游船码头及旅游景点设置,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将商业服务巧妙融入环境、在休闲氛围中创造效益,从而大大减轻了秦淮河风光带的维护成本,确保了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先进理念技术、落实生态保护
       规划设计中结合滨水环境塑造的特殊要求,对滨水断面的生态处理模式以及滨水生态绿化进行了深入设计,为风光带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成果
       秦淮河整治工程不仅在沿河两岸构筑了一条绿色景观长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沿河的空气质量,河水水质达到景观水要求,生态护坡的建设为水中 鱼类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提高了河水自解能力。由于秦淮河在整个城市的流域面广,区域的水、空气、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于城市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 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良性的影响,这也为秦淮河支流及上游的整治奠定了基础。为长江流域南京段的水质提升创造了条件。整治后的秦淮河作为南京特有的城市禀赋, 使南京人居环境优美。
       2008 年,联合国人居署宣布,南京因成功治理并开发秦淮河,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只有秦淮水系干净、健康,南京才能有良好的生态环 境、人居环境。江泽民视察南京秦淮河时,题下“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秦淮河的秦淮河沿线水环境和两岸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周边房地产、商贸业、旅游业、休闲业和文化业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投资环境,极大促进了地区 经济繁荣。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河西地区的人口在未来几年内将发展到60 万,成为南京主城的五大片区之一,随着秦淮河整治和航运功能弱化,这条美丽之河 成为贯穿南京的城内之河,对河西新城的开发建设、沿江战略的推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经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秦淮河修复和保护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还维护了环境,发展了经济,保障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秦淮河整治过程中,南京市积累了大量人居工程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世界其他地方有借鉴意义。

 

  

  

Copyright © 2014 同济大学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网站建设方向